“信创”(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)的推进源于多重战略需求和技术发展背景,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信息技术领域的自主可控,保障国家安全并推动经济转型升级。其实核心就是四个字:“自主可控”。过去的很多年,由于历史的原因,我们国家在信息技术领域长期处于模仿和引进的地位。国际IT巨头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,也垄断了国内的信息基础设施。它们制定了国内IT底层技术标准,并控制了整个信息产业生态。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崛起,某些国家主动挑起贸易和科技领域的摩擦,试图打压中国的和平发展。作为国民经济底层支持的信息技术领域,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的重点打击对象。面对日益增加的安全风险,我们国家必须尽快实现自主可控。
打破“卡脖子”风险:长期以来,中国在芯片、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等关键信息技术领域依赖国外产品,面临供应链中断、后门漏洞、数据泄露等安全隐患。例如,2018年中兴遭美国制裁、2020年华为被断供等事件暴露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脆弱性。信创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国产替代,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技术体系,避免在关键技术领域被“卡脖子”。
防范网络安全威胁:地缘政治冲突加剧,网络攻击、数据窃取等安全风险日益突出。信创通过构建国产化的硬件和软件生态,能够有效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,提升国家关键基础设施(如金融、电力、通信等)的安全性。
助力“数字中国”建设:在“新基建”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,信息技术成为国民经济的底层支撑。信创通过国产化技术路线,为政务、金融、能源等关键行业提供安全可控的数字基础设施,支撑“数字中国”战略目标的实现。
培育新兴产业与技术红利:信创覆盖芯片、操作系统、数据库等全产业链,推动国内企业从低端制造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,形成技术壁垒和产业竞争力。同时,信创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,创造就业机会,推动经济从“人口红利”向“技术红利”转型。
国家战略层面规划:国家通过“2+8+N”体系(党政、八大关键行业及更多领域)推进信创落地,优先在党政机关和金融、电信等关键行业实现国产化替代,逐步向消费级市场扩展。例如,2023年央企办公系统国产化率目标达50%,ERP系统国产化率达20%。
政策文件明确方向:发改委《“十四五”推进国家政务信息化规划》和国务院《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》等文件,明确提出加快信创技术研发和安全可靠产品应用,确保政务系统全流程安全。
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:国际IT巨头长期垄断中国市场,不仅制定技术标准,还通过高价策略挤压国内企业利润。信创通过扶持本土企业,打破技术垄断,降低市场风险。
参与全球技术竞争:在数字化时代,信息技术是国际竞争的主战场。信创帮助国内企业掌握核心技术,提升国际话语权,为未来几十年的全球经济竞争奠定基础。
尽管信创意义重大,但其发展仍面临挑战:
关键技术待突破:高端芯片、操作系统等上游核心技术仍需攻关,部分领域仍依赖国外产品。
生态碎片化:国内产业链条分散,龙头企业实力不足,尚未形成合力对抗国际巨头。
人才储备不足:信创领域专业人才稀缺,制约长远发展。
总的来说,搞“信创”的本质是通过技术自主化保障国家安全、推动产业升级,并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权。尽管当前仍处于发展阶段,但在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,信创有望在未来三到五年迎来黄金期,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。
在此过程中,同创双子/IT服务商等企业将发挥关键作用——作为信创生态的重要参与者,其通过提供国产化IT基础设施集成、适配迁移、运维支持等专业化服务,助力党政机关、央企及关键行业实现技术替代的高效落地,同时推动国产软硬件与传统系统的兼容适配,加速信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。这类企业的技术沉淀与服务能力,不仅降低了国产化替代的门槛,也为信创从“可用”向“好用”进阶提供了重要支撑。
专注数字化方案建设,推动智慧企业生态圈的升级发展